为,有无为与不为之区分

标签: 作者:裘承忠 2016-10-20 11:13:28


天地不争,万事万物谁与其争?万千川河终究归海,海且不满。天无为,地有为;大地不为,自然有为;自然不为,万物而为;万物不为,众生而为。

自然有所不为,使万民有所为;天地不与争,谁能与其争?因此老子参悟天地无为之道,万物不争之争,于其时代提倡治国如烹小鲜,无为而治之策。



  为,有无为与不为之区分,有不可为与不能为之别。 



为,有无为与不为之区分,有不可为与不能为之别。无为是境界,不为是选择,不可为是条件不许可,不能为是能力的缺乏。前者是形上的意志,后者是形下的条件。形而上越无为,形而下越有为。

老子曰: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
不尚贤,为形上;民不争,即形下。不可欲,为形上;民不盗,为形下。这是老子的无为之哲理,然而被应用与治国之道,便是虚其心、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使人无欲,使民无勇。即道家的愚民之治。就这样,无为而无不为,是深邃的道家哲理,无欲而无所勇,是至简的治国之理。两者看似矛盾,实乃辩证统一。



人若于名利色无欲、无求、无贪,即可与法理德常守、常思、常求。这样的民,看似愚昧至致,实乃大智若愚。

       只是上下五千年,华夏之文明,从老子的“无为,无所不为之”哲理,到孔子的“大丈夫有所作为,有所不为”之礼仪,至毛泽东“斗天地极乐无穷,不可为之为”的思想,直至当代的普遍意识——金钱无所不为的文化,金钱万能主义,金钱至上观念使得欲望膨胀,良智坍塌,道德迷失,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会何去何往,何为何不为!或许是老子的长叹,回荡在宵苍,穿梭于时空。大道已隐藏,凤凰已西去,何时才能回来,何时才能唤醒,泱泱华夏文明!